提醒成功

MLH1抗体微卫星不稳定性(MSI)检测
发布时间:2025-10-15 08:56:23微卫星不稳定性(MSI)作为肿瘤分子病理诊断中的关键指标,与肿瘤发生发展机制及临床治疗方案选择密切相关。MLH1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DNA错配修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功能异常会导致微卫星序列不稳定积累。基于MLH1抗体的MSI检测,通过特异性识别MLH1蛋白表达状态,为MSI状态判定提供可靠依据,在临床诊断与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。以下将详细阐述该检测的标准操作协议,确保检测过程规范、结果准确。
一、样本处理规范
样本处理是保障检测质量的基础环节,需严格遵循以下步骤。首先选取合适的组织样本,优先选择新鲜或甲醛固定石蜡包埋(FFPE)的肿瘤组织,样本中肿瘤细胞比例需不低于50%,以减少非肿瘤细胞对检测结果的干扰。对于FFPE样本,需进行蜡块切片,切片厚度控制在3-4μm,避免切片过厚导致染色不均或过薄造成组织丢失。切片后进行脱蜡处理,依次使用二甲苯、梯度乙醇(100%、95%、85%、75%)浸泡,每步浸泡时间5-10分钟,确保彻底去除石蜡,为后续抗原修复奠定基础。抗原修复采用柠檬酸盐缓冲液(pH6.0)高温高压修复法,修复时间10-15分钟,修复后自然冷却至室温,以恢复抗原表位活性,提高抗体结合效率。
二、实验操作步骤
实验操作需在标准实验室环境下进行,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及操作流程执行。第一步为封闭处理,使用3%过氧化氢溶液室温孵育10分钟,以阻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活性,避免非特异性染色;随后用5%牛血清白蛋白(BSA)室温封闭30分钟,减少抗体非特异性结合。第二步为抗体孵育,将稀释后的MLH1一抗(按照1:100-1:200比例稀释)均匀覆盖组织切片,4℃冰箱孵育过夜,确保抗体与抗原充分结合;次日室温复温30分钟后,用磷酸盐缓冲液(PBS)冲洗3次,每次5分钟,去除未结合的一抗。第三步为二抗孵育,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(HRP)标记的二抗,室温孵育30分钟,PBS冲洗3次,每次5分钟,去除未结合的二抗。第四步为显色反应,使用3,3'-二氨基联苯胺(DAB)显色剂室温孵育3-5分钟,显微镜下观察显色情况,待阳性信号清晰且背景无明显染色时,用蒸馏水终止显色反应。最后进行复染与封片,使用苏木素复染30秒,盐酸乙醇分化数秒,氨水返蓝后,依次经梯度乙醇脱水、二甲苯透明,中性树胶封片,完成切片制备。
三、结果判读标准
结果判读需由专业病理医师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,以细胞核染色情况作为判断依据。阳性判定标准为:肿瘤细胞或正常对照细胞(如淋巴细胞、间质细胞)细胞核出现棕黄色染色,且染色强度明显高于背景;根据染色细胞比例,可分为强阳性(>75%细胞染色)、中度阳性(25%-75%细胞染色)、弱阳性(<25%细胞染色)。阴性判定标准为:细胞核无棕黄色染色,或染色强度与背景无明显差异。判读过程中需同时观察正常对照细胞,若正常对照细胞呈阳性,而肿瘤细胞呈阴性,提示MLH1蛋白表达缺失,需结合其他指标进一步判断MSI状态;若正常对照细胞与肿瘤细胞均呈阳性,则需结合染色强度及比例综合评估。
四、质量控制要求
质量控制贯穿检测全过程,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。样本质量控制方面,需对样本采集、固定、切片过程进行严格监控,避免样本出现坏死、自溶或污染,每批样本需设置阳性对照(已知MLH1蛋白表达阳性的组织)与阴性对照(已知MLH1蛋白表达阴性的组织)。试剂质量控制方面,所有试剂需在有效期内使用,严格按照要求储存与稀释,每次实验前需对试剂进行性能验证,确保试剂活性正常。操作质量控制方面,实验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,熟悉操作流程,严格控制孵育时间、温度、试剂浓度等关键参数,避免操作误差;每批实验需至少制备2-3张重复切片,确保结果可重复。结果质量控制方面,建立双人双次判读制度,若两次判读结果不一致,需由第三方病理医师重新判读,达成共识后确定最终结果,同时做好实验记录,包括样本信息、试剂信息、操作步骤、判读结果等,确保检测过程可追溯。
MLH1抗体MSI检测协议通过规范的样本处理、严谨的实验操作、明确的结果判读及完善的质量控制,为MSI状态检测提供了标准化技术路径。该协议的严格执行,能够有效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,为肿瘤分子诊断、治疗方案制定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参考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