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醒成功

mRNA-LNP递送系统的优化策略
发布时间:2025-09-08 10:59:59mRNA疗法凭借精准调控蛋白表达、无需进入细胞核等特性,在传染病预防、罕见病治疗及肿瘤免疫等领域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。脂质纳米颗粒(LNP)作为当前递送mRNA的主流载体,可有效规避核酸酶对mRNA的降解,同时降低其免疫原性,帮助mRNA跨越细胞膜屏障进入靶细胞内部。不过,现有mRNA-LNP递送系统在靶向精准度、体内循环稳定性及细胞内释放效率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,需通过系统性优化,进一步适配不同治疗场景的需求。
一、核心组成部分的优化
1、可电离脂质的设计
可电离脂质是LNP的关键,在酸性环境下质子化带正电,能结合带负电的mRNA,实现高效包封;中性生理环境中呈电中性,降低血液循环清除率。设计时,头部基团的叔胺经质子化与mRNA磷酸骨架静电结合,头部极性影响酸解离常数(pKa),调控pH响应特性。连接键分可生物降解型(酯键、酰胺键、碳酸酯键等)和不可生物降解型(醚键),前者可减少潜在副作用,后者稳定性高但可能致脂质蓄积。尾部结构含8-20个碳原子,分支或直链的饱和/不饱和脂肪链调节脂质膜流动性和融合性,影响LNP形成和核酸释放效率。通过模块化组合筛选和构效关系研究,能精准调控其理化性质和mRNA递送效能。
2、其他脂质成分的调整
磷脂可增强LNP膜稳定性,有助于内涵体逃逸;聚乙二醇化脂质形成水化层,减少颗粒聚集,增强储存稳定性和体内循环时间;胆固醇稳定LNP结构,借助低密度脂蛋白受体途径提高靶细胞摄取效率。优化这些脂质成分的比例和种类,可提升LNP整体性能。例如,调整磷脂种类和比例,影响LNP膜流动性和刚性,改善内涵体逃逸效率。
二、递送过程关键环节的优化
1、提高细胞摄取效率
LNP进入细胞主要通过内吞作用。可通过优化LNP粒径、表面电荷和表面修饰提高细胞摄取效率。合适的粒径利于细胞摄取,一般100-200nm较适宜。表面电荷影响与细胞相互作用,适当正电荷可增强与带负电细胞膜的吸引力,但电荷过高会增加毒性和免疫原性。表面修饰靶向配体(抗体、多肽等),可使LNP特异性结合靶细胞表面受体,增强对特定细胞类型的靶向递送。
2、促进内涵体逃逸
LNP进入细胞形成内体,若不能有效逃逸,mRNA易被降解。质子海绵效应曾被广泛应用,但仅依赖此效应递送效率低。膜融合理论认为,酸性环境下LNP内可电离脂质分子质子化,促进与内体磷脂膜脂质交换实现膜融合,释放mRNA到细胞质。研究发现,某些添加剂或修饰可增强膜融合过程,如添加融合肽促进LNP与内体膜融合。
3、优化体内分布
LNP在体内分布影响治疗效果。通过表面修饰和调整理化性质,可改变其体内分布。聚乙二醇化修饰可延长LNP在血液循环中的时间,减少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清除。引入靶向基团,实现对特定组织或器官的靶向递送。如开发的SELECT平台,通过在mRNA骨架中引入特定microRNA靶点反向互补序列,结合三组分LNP,实现器官和细胞双重特异性靶向递送。
mRNA-LNP递送系统优化是提升mRNA疗法效果的重要途径。通过对核心组成部分和递送过程关键环节优化,可提高递送效率、降低毒性、增强靶向性,为mRNA疗法在更多疾病治疗领域应用提供支持。

